学术不端文献论文查重检测系统 多语种 图文 高校 期刊 职称 查重 抄袭检测系统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研究生在学业过程中常常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对于国家、社会、学校、导师以及研究生的家人和研究生本人都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学术诚信成为越来越多学者和高校教师的共同呼声。 因此,认识学术不端行为,并进行有效地规避,对于研究生及高校教师来说,都不无裨益。 研究生作为初入行的“学者”,往往在主观上对于学术不端认识不清,迫于学业和利好需求,麻痹大意,有意或无意地走上了学术不端的道路。 什么是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Academic Misconduct)是指在建议研究计划、从事科学研究、评审科学研究、报告研究结果中出现的捏造、篡改、剽窃、伪造学历或工作经历。
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严重破坏了学术风气,带来巨 大的社会危害性。 也因此,学术界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讨论和学术规范的重视也日益增长。 但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讨论,多集中在学者和导师身上,而较少将目光放在研究生 身上。
最后,部分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不足。 研究生扩招之后,部分不具备学术研究能力的学生步入到研究生行列,他们就会通过学术不端行为来非法获取科研成果 [2]。 实际上,研究生培养单位也认识到了研究生学术道德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但大多管理人员更加重视研究生的安全教育而忽视学术道德教育,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学生在读期间根本没有听说过学术不端行为,更无从谈起接受学术道德规范方面的教育了,因为很多研究生管理人员认为道德教育应该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 实际上基础教育阶段只是进行日常行为道德教育而未进行学术道德教育。 有一部分学生即使了解了学术道德规范,但在实际科研行为中也明知故犯。 因此,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教育仍然为薄弱环节。 近年来,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不同步导致部分领域出现道德滑坡现象。
学术不端行为所获得的利益远高于违法成本,这必然导致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不断发生。 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研究生身上,甚至也出现过院士“学术腐败”的报道。 通过道德约束、行业规范和法律制裁逐渐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逐步规范社会行为,为处于象牙塔内的研究生做好良好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