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文献论文查重检测系统 多语种 图文 高校 期刊 职称 查重 抄袭检测系统
近日,《Nature》刊登了一篇来自复旦大学研究者的评论文章,指出了国内学术不端现象的严重程度并分析了其中的种种原因。 文章的最后还给出了一些改善这一现象的建议。 四百万名中国科研人员正在影响着全球学术界,这个数字比任何国家都要多。 据统计,2008 年,中国在 Web of Science 上的论文收录数量已经超过了英国,排名世界第二。
这类错误本来可以避免,是不应该发生的,但是犯错者并无恶意,是无心造成的,属于“诚实的失误”。 犯错者应该为其失误受到批评、承担责任,但是是属于工作态度问题,并没有违背学术道德。 还有一类是学术不端行为。 这类错误本来也可以避免,但是肇事者有意让它发生了,存在主观恶意,违背了学术道德,应该受到舆论谴责和行政处罚,乃至被追究法律责任。
为了更好地描述关于中国学术界所存在的的学术不端行为状况,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对全球撤资数据以及已撤销的国家拨款和申请进行了研究,同时在网上对一些利益相关的中国研究人员进行了调查和访谈。 为什么中国的学术不端那么难管? 中国的学术不端之所以难以监管,「定义模糊」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学科背景、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学术不端的定义都是有分歧的。
2019年5月29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发布了《学术出版规范 期刊学术不端行文界定》行业标准(CY/T 174-2019),规定于2019年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 该标准对论文作者的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违背研究伦理等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明确的分类和界定,对审稿专家和编辑者的违背学术道德、干扰评审程序、违反利益冲突规定、违反保密规定、盗用稿件内容、谋取不正当利益等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分类。.